1.膜上灌、膜下灌
用地膜覆盖田间的垄沟底部,引入的灌溉水从地膜上面流过,并通过膜上小孔渗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进行灌溉,这种方法称作膜上灌。采用膜上灌,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少,节水显著,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不需再增加材料费用,并能起到对土壤增温和保墒作用。在干旱地区可将滴灌管放在膜下,或利用毛管通过膜上小孔进行灌溉,这称作膜下灌。这种灌溉方式既具有滴灌的优点,又具有地膜覆盖的优点,节水增产效果更好。
2.喷灌的主要优点如下:
(1)节水效果显著,水的利用率可达80%。一般情况下,喷灌与地面灌溉相比,1m3水可以当2m3水用。
(2)作物增产幅度大,一般可达20%―40%。其原因是取消了农渠、毛渠、田间灌水沟及畦埂,增加了15%―20%的播种面积;灌水均匀,土壤不板结,有利于抢季节、保全苗;改善了田间小气候和农业生态环境。(3)大大减少了田间渠系建设及管理维护和平整土地等的工作量。
(4)减少了农民用于灌水的费用和投劳,增加了农民收入。
(5)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
(6)避免由于过量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常用的喷灌有管道式、平移式、中心支轴式、卷盘式和轻小型机组式。
3.滴灌
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5%。滴灌较喷灌具有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同时可以结合施肥,提高肥效一倍以上。可适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以及温室大棚灌溉,在干旱缺水的地方也可用于大田作物灌溉。其不足之处是滴头易结垢和堵塞,因此应对水源进行严格的过滤处理。
4.渠道防渗渠道输水
是目前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传统的土渠输水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为0.4―0.5,差的仅0.3?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水都渗漏和蒸发损失掉了。渠道渗漏是农田灌溉用水损失的主要方面。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后,一般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比原来的土渠提高50%―70%。渠道防渗还具有输水快、有利于农业生产抢季节、节省土地等优点是当前我国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之一。根据所使用的材料,渠道防渗可分为:
(1)三合土护面防渗;
(2)砌石(卵石、块石、片石)防渗;
(3)混凝土防渗;
(4)塑料薄膜防渗(内衬薄膜后再用土料、混凝土或石料护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