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套自动化设备,咱们要想的几个问题有:环境影响评价、环评验收、日常执法监督和例行监测等环境管理环节,完善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体
系;强化农田土壤的环境,防止以“农田利
用”为名变相排放污染物。
2做好清洁养殖与废弃物收集畜禽养殖应严格执行标准,是保障从源头治污的前提。1)控制饲料中重金属、抗生素、生长激素等物质的添加量,
保障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环境。2)规模化
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污应实行干湿分离。3)畜禽养殖应采用可吸附粪污、利于干式清理和综合利用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技术,因地制宜地利用农
业废弃物作为圈、舍垫料,或采用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的
生物发酵床垫料。4)定期清理畜禽粪便、垫料等畜禽养殖废弃物,畜禽养殖废弃物应放在可靠的密闭、防泄漏等有保护措施的地方贮存;临时储存
畜禽养殖废弃物,需设置堆场,周边要设置围栏。
3加大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鼓励发展适合不同养殖规模和养殖形式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模式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种、养结
合,充分考虑农田土壤消纳能力和区域环境容量要求
,确保畜禽养殖废弃物还田利用,防止二次污染。1)鼓励发展养殖化集中式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模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社会化集中处
理与规模化利用,宜采用厌氧发酵堆肥工艺,回收沼气
能源或生产高肥效、高附加值复合有机肥。2)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应进行收集,并根据利用途径进行脱水、脱硫、脱碳等净化处理。3)沼渣和沼液
可进一步加工成复合有机肥进行利用,或按照种养结合
要求,充分利用周边的农田和果园,就地消纳沼液、沼渣。
4加强畜禽养殖废水处理1)畜禽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排水设施,排水系统应实行雨污分流制。2)布局集中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
宜采取废水集中处理模式,布局分散的规模化畜禽养殖
场宜单独进行就地处理,鼓励废水回用于场区园林绿化和周边农田灌溉。3)应根据畜禽养殖场的需求选择适合的畜禽养殖废水处理工艺。
5加强防治畜禽养殖空气污染畜禽养殖场应加强气体净化处理并覆盖所有发生源,排放的气体应符合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1)宜采用生物过滤
和生物吸附等**技术进行集中处理畜禽
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厂产生的气体。2)应针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利用过程的关键环节,采取场所密闭、喷洒**剂等措施,减少**气体
扩散,建设绿化隔离带、及时清理畜禽养殖废弃物
等手段,降低**气体对场区空气质量和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6设立奖补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一是市、县级划拨畜禽养殖粪污治理专项资金,2017-2020年期间,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禁养区关闭搬迁及
非禁养区养殖场粪污治理,2021年及以后,专项资金主
要用于养殖场粪污治理长效管理奖补。二是整合环保生态红线补偿转移资金和生猪调出大县奖补资金。借鉴推广灌南等地做法,将多年闲置项目资
金(据统计2008年以来,各县区仅生猪大县奖补资金就剩
余7250万元),用于解决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以及畜牧产业调整优化奖补。
7加快实施全市畜牧产业优化调整,*进产业升级各县(区)农牧部门要加紧出台畜牧业发展规划或畜禽养殖布局调整方案,规划要按照“种养结
合、畜地平衡”的原则,统筹考虑生产现状、消费需求
、环境承载能力、污染治理和农民增收等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我市畜禽养殖区域布局。全市畜禽养殖总量应该适度控减,提升单位畜产品产出和
劳动生产效率,保持畜产品总量基本稳定。要统筹考虑
环境承载能力、畜产品保供需求、地形地貌与土壤类型、农作物品种、畜禽粪便农田消纳和污染减排等要求,科学确定畜禽养殖总量、品种和规模
等区域布局,以不污染环境,不造成生态环境的超负荷
为前提。
8加快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进标准建设由于受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经营主体普遍分离的限制,农牧结合脱节,种养循环不畅。要加快
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通种养结合循环利用通道
,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建设一批集约化规模养殖场。引导养殖场户向养殖化畜禽养殖家庭农场转化,鼓励畜牧业
**企业提档升级,建设集约化大型养殖场,通过整治
、改造、提升,不断优化畜禽规模结构。推广一批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新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校对接,围绕控源减排、清洁生产、粪便综合利用开
展技术攻关和集成应用,因地制宜推广蛋鸭笼养和水禽
旱养等新技术、“稻鸭共作”和“林下养禽”等复合经营新模式、“猪一沼一粮、畜一沼一果蔬”等循环利用新路径。
|